特朗普:沒人比我更懂電動車 拜登:???
行業 發布于:2020-12-10 09:50:46
2020年,全世界都亂成了一鍋粥,身處這場旋渦中心的美國最是慘不忍睹,前有新冠疫情肆虐、后有少數族裔游行,與全世界的貿易暗戰更是從來沒停過,再加上懸而未決的美國大選,這和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可是相去甚遠。
就在前不久的大選期間,美國又宣布正式退出《巴黎協定》,而這一爭議舉措的背后,可以看作是特朗普與拜登兩派陣營博弈的縮影,映射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面臨的未來能源困境。
————————
時間回溯到2015年12月,聯合國召開氣候峰會,正式通過一項新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該協定開放給各國加入,目的是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變暖趨勢。協議中的一個明確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2016年4月,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全球171個國家簽署了這項協議,并表示接受該協定的約束。但是,《巴黎協定》并沒有強制執行性,協議國僅自愿認同其價值,這也意味著各國可以自由判斷加入還是退出。
不出意外,一向特立獨行的特朗普政府,于2019年11月4日遞交了《巴黎協定》的退出申請,根據相關規定,退出將于申請后1年生效。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在美國大選計票的關鍵時刻,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人設放在特朗普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面對能源問題,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思路是『促使美國實現能源獨立』,具體目標是『使美國成為能源凈出口國,從而創造出上百萬的就業機會』,通過『充分利用美國國內的資源,促進能源開發以及弱化環境監管』來實現,例如全面放松石油與天然氣開采、運送的相關環境法規,并減少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開發提供更多便利
特朗普剛上任就發布政令,恢復此前受奧巴馬政府封鎖的兩條備受爭議的石油管道Keystone XL和Dakota Access,并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呼吁聯邦機構放松對化石燃料行業的監管。此外,特朗普還恢復了北極的海上鉆井作業(并擴大作業區),這也是奧巴馬任期間最后的環保舉措。
(2)降低燃油的能耗標準
前任奧巴馬政府曾立下嚴格的節能標準,要求車企在2025年前逐步達到54.5英里/加侖(約合4.32L/100km)的能效標準。然而,特朗普在2018年宣布取消這項要求,表示在2026年之前,車企只需要達到35.7英里/加侖(約合6.59L/100km)的標準即可。同時,還將2021-2026年燃油效率改善目標從5%降至1.5%,這僅意味著美國的石油消耗量每天大概會增加50萬桶。
(3)提議取消電動車補貼
今年3月,在向國會報告的2020年財政預算中,特朗普提議取消購買電動車的7500美元抵稅補貼,并稱這項提議在未來10年內,預計為美國政府節省25億美元的支出,直接給美國電動車發展潑了一盆涼水。
(4)縮減清潔能源的發展開支
2019年的預算提案中,特朗普明確地表達了其弱化并退出清潔能源領域的計劃,他反復提議削減能源部下屬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部門的資金。
(5)試圖恢復燃煤發電的地位
特朗普任期還取消了奧巴馬政府對聯邦土地上新煤田挖掘的禁令,撤回了減少山頂采礦作業對環境和氣候影響的保護性條例。放寬煤灰排放的限制,允許煤炭企業開放無襯砌的煤灰池,以減少其發電成本。
(6)弱化氣候影響一說,環保依靠碳捕捉技術
在特朗普的各種演講和推特的聲明中,都反復向公眾傳輸關于氣候和能源的錯誤信息,以淡化科研機構發出的氣候方面的警告。縮減清潔能源開發的同時,特朗普政府宣布撥款近7200萬美元以支持碳捕集技術。
總之,前任奧巴馬政府預先設計的環保與新能源戰略,幾乎一一被特朗普政府推翻,目的很明顯,就是發展經濟。
有趣的是,在特朗普政府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的同時,身為民主黨候選人的拜登隨即在推特上表示『今天,特朗普政府已經正式退出《巴黎協定》,而在77天后,政府換屆后將重新加入』。拜登早在參選之初就承諾,如果當選,上任第一天就會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設定2050年的『凈零排放』目標。
與特朗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不同,拜登的政策是延續了民主黨一貫的綱領,以『Our Best Days Still Lie Ahead』作為競選口號和目標,大力支持和發展清潔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外強勢低碳外交的能源施政綱領。
雖然兩屆政府還處于爭議的過渡期,但是拜登已經開始著手上任后的新能源戰略了。7月14日,拜登公布一項2萬億美元的氣候計劃,該計劃將與美國的經濟復蘇聯系在一起,主要是為了降低國內各州和各種族之間的收入差距(特朗普似乎并不在意這一點)。
在針對電動汽車行業的規劃中,拜登提到,到2030年建設超過50萬個充電樁,恢復電動車稅收抵免,推動更嚴格的汽車排放法規,促進消費者轉向低排放車輛或新能源車。到2026年,電動車所占市場份額至少達到25%,電動車年銷量達到400萬輛。
顯然,基于兩黨各自的政治主張,拜登要比特朗普更加重視新能源方面的發展,其更深層次的氣候政策可能會改變美國當前的能源形勢。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加快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
這是拜登組建的特別工作組提出的一種方案,未來五年內,將美國的50萬輛校車替代為美國制造的零排放汽車,減少道路污染,保護孩子健康。此外,還會將數量龐大的政府車輛替換為電動汽車。
(2)建設更多充電基礎設施
拜登計劃與州和地方政府合作,在沿海地區建立至少50萬個公共充電樁。
(3)為電動汽車生產制造提供資金
拜登特別工作組在文件中闡明,將指定一項宏偉計劃或提供強大資金,新建或改造現有的汽車廠房設施,來制造包括重卡、校車、公交車、飛機等在內的電動交通工具。
(4)培育小型新創電動汽車公司
拜登將繼續增加對“新勢力車企”的創新投資,并向尋求成長的美國小型新創企業提供更多的援助,這對于計劃在美國制造汽車的電動汽車制造商來說非常利好,受益的公司包括Lucid、Rivian和Lordstown等。
民主黨向來就很重視環保命題,在拜登的團隊中,拜登本人與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都曾在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方面有過出色政績。
1986年,拜登就提出了國會有史以來的第一份氣候法案;1998年,成為是《熱帶森林保護法》的主要倡導者;任職奧巴馬政府副總統期間,他監督了《復蘇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對清潔能源的最大單筆投資。
哈里斯在加利福尼亞州任職地方檢察官時,率先創建了環境司法部門,并將環境犯罪納入作為訴訟的一種;升任加州檢察長后,她反對雪佛龍公司提議的擴建煉油廠的計劃,幫助少數族裔反對城市污染;在美國國會參議員期間,多次支持綠色立法,參與制定《氣候公平法》;此外,她還提倡聯邦政府針對化石燃料公司所產生的氣候污染采取法律行動,讓化石燃料行業為氣候變化負責。
“如果拜登的團隊獲勝,加上民主黨對參議院的控制,將有機會改變美國電動車多年來的既定發展軌跡,同時扭轉部分特朗普政府造成的損失。”彭博社屬下的分析師團隊在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研究,2019年電動汽車的全球銷量達到21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2.6%,其中美國地區銷量為88萬輛。據IHS Markit的預測,到2025年,采用新能源動力總成的汽車銷量可能占到美國汽車總銷量的9.1%。
然而美國能否實現這個目標,還得看特朗普與拜登政府的博弈。
我們就拿美國的“新能源車補貼”這一項來說。
美國國會在2010年通過針對電動車車主的稅收抵免政策,該政策規定,任何生產電動車的車企初期均可以得到每輛7500美元的補貼,但車企在美電動車累計銷量突破20萬之后將觸發補貼退坡機制,補貼退坡的6個月內將退坡至3750美元,之后的6個月繼續退坡到1875美元,直至補貼歸零。
稅收抵免政策的初衷是降低電動車的成本,縮小電動車與同級燃油車的價格差。
特斯拉和通用是首批達到20萬輛累計交付門檻的車企,其中特斯拉在2018年第三季度率先達到20萬輛,通用汽車則在2018年第四季度實現。這意味著特斯拉和通用汽車都已觸發補貼退坡。
補貼取消后,將讓二者失去與燃油車企、新能源后起之秀的競爭優勢。因此,特斯拉和通用一直在向國會施壓,要求提高電動車享受稅收抵免的數量上限。
而美國國會目前也在跟進新能源稅收抵免政策的改革,并將其納入《2019年綠色法案》。新提出的改革方案將車企觸發補貼退坡的門檻由20萬輛提高為60萬輛,將每輛車的補貼額度從當前的7500美元減少到7000美元。
然而,即便國會想要推進新能源的發展,但特朗普對該法案明確提出了反對,他干預并威脅稱“如果該法案落到我的辦公桌上,我就親手‘結束’它”。
“電動車必須進一步降低成本才能具備競爭力。現在的情況是,一旦失去補貼,電動車很難成為主流”,美媒Cars.com主編Wiesenfelder說道,“如果拜登當選,預計市場將出現明顯變化。如果特朗普連任,電動汽車可能再度搖搖欲墜,甚至倒退,因為它根本不在共和黨政府的議程之中。”
——————————
其實不用等到下一任美國總統上任,我們已經預見雙方對美國新能源局勢的影響。
大選期間,美市清潔能源板塊跌宕起伏,大選中段特朗普占優的時候,以光伏概念首當其沖的清潔能源板塊一度‘插水’,但之后拜登逐步逆轉,又都漲回。
具體表現在,當拜登選票領先時,晶科能源(JKS.NYSE)、阿特斯太陽能(CSIQ.NADSQ)、第一太陽能(FSLT.NASDAQ)等板塊龍頭股,單日漲幅分別達到28.44%、11.96%以及8.92%。當拜登選情處下風時,以上標的股價均不同程度下挫,最大跌幅超過10%。
我們也不難發現,當拜登宣告勝選時,以特斯拉、通用、Nikola、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能源車概念美股,股價屢創新高,市值亦躋身全球車企頂層位置。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減排議題自20世紀90年代就起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其中,以汽車為主的交通領域成為最大的減排戰場,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節能環保逐漸成為了汽車行業發展的硬性要求和關鍵因素,除了降低車輛排量,電動汽車也迎來生長機會。
美國大多數選民,包括傾向于共和黨的女性、少數族裔和年輕選民,都將氣候變化視為下一屆政府和國會的當務之急。今年10月末的一項經濟學家/YouGov民意測調查發現,氣候問題是所有選民最關心的第三大問題,也是18-29歲的民主黨人和年輕選民的最關心的第二大問題。
新能源車的發展對于氣候具體有什么影響呢?今年3月,科研界權威雜志《Nature》的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了一篇針對《電動車與熱泵技術對全球碳排放影響》(Net emission reductions from electric cars and heat pumps in 59 world regions over time)的論文。
該論文的研究人員基于全球59個國家與地區的數據,通過實驗與計算推導證明:未來30年內,即使是電動車的電力來源仍然需要大量化石燃料(煤),但它總體上還是會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
論文預測,按照目前的技術軌跡,到2030年,全球平均發電排放量(每千瓦時的直接和間接排放量)將下降10%,到2050年將下降16%(相對于2015年);按照《巴黎協定》的發展軌跡,到2030年,電力行業的碳強度將下降44%,到2050年將下降74%(相對于2015年)。
假設到2050年,如果道路上全是電動車,能夠將使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5億噸/年,相當于目前俄羅斯一整年的碳排放總量。
今年9月舉辦的能源中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指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規模已經超過400萬輛,占全球50%以上,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500萬輛,銷量占比在15%到25%之間;2030年,保有量超8000萬輛,銷量占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超1.6億輛,銷量占比50%到60%。
市場越大,責任也越大,在這一點上,中國應對自如。
今年10月,國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中國已提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碳減排目的,包括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
同時,中國的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截至去年底,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順利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相較于美國兩黨派明爭暗斗導致的新能源戰略迷局,作為當今世界的另一個超級大國,中國顯然比美國更有擔當。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