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大腦/數(shù)字永生!除了逃離地球,他還做了什么?
技術 發(fā)布于:2020-09-14 11:51:07
太平洋時間8月28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另一家公司Neuralink召開了一場技術發(fā)布會。在15萬名直播用戶的圍觀下,Neuralink展示了運行中的腦機接口Link V0.9和自動手術機器人V2。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在生物的大腦皮層中植入硬幣大小的Link V0.9芯片,以此作為腦機接口,機器將捕獲大腦內部的電極信號,傳輸?shù)酵饨绲碾娮釉O備上,實現(xiàn)“腦”與“機”的實時通訊。
在外科手術機器人V2的主刀下,芯片植入過程可實現(xiàn)自動化操作:局部麻醉后,一臺帶有柔性電極絲(Threads)和微型針頭的縫紉機,避開血管,將頭骨打開一小塊,然后快速精準地將接口植入到正確的位置上。乍一聽很嚇人,但是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近視矯正手術的時間。
其中,Neuralink的腦機接口芯片組包含12顆芯片,每顆芯片均集成了256個獨立可編程放大器,能夠處理256個通道的數(shù)據(jù)。整個芯片組總共有3072個通道,可讀取3072個電極的信息。
同時,Neuralink也是全球為數(shù)不多掌握腦用柔性電極絲制備技術的團隊,柔性電極絲用于連接大腦生物組織,細小薄軟,能夠有效降低生物組織炎癥以及免疫反應,是負責接收和反饋腦電波的通路。
為了展示該技術的特性,馬斯克在發(fā)布會上牽來了三只小豬:
第一只小豬,沒有植入任何腦機設備,它表現(xiàn)得很健康;第二只小豬,曾經(jīng)植入過腦機接口,后來取出,它同樣很健康,這證明了手術可逆且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第三只小豬,正佩戴著腦機接口設備,它將在現(xiàn)場拆除設備,這也是最關鍵的一只小豬。
第三只小豬的大腦活動,通過腦機接口無線傳輸?shù)礁浇碾娔X。當它走動時、受到撫摸時、吃到零食時,電腦上的圖表都顯示出了它的大腦神經(jīng)元反應,而Neuralink的神經(jīng)科學家可以通過這些腦電波信號,判斷小豬的大腦活躍狀態(tài)。
雖然目前還只是初級演示,但是這只小豬已經(jīng)向我們展示了Neuralink技術的潛力。
時間回到4年前,Neuralink由馬斯克于2016年創(chuàng)立,總部設于美國舊金山,主要從事所謂的“神經(jīng)織網(wǎng)”(Neurallace)技術開發(fā),研發(fā)電腦與人腦融合技術。創(chuàng)辦不久后,Neuralink就從公眾的視線中消失,直到2019年中,這家神秘的公司才召開了關于腦機接口研究的發(fā)布會。很快,Neuralink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到了世人面前。
Neuralink創(chuàng)辦的初衷,正是馬斯克對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警惕。對于AI,馬斯克可以說是又愛又懼,在DeepMind發(fā)布宇宙最強圍棋智能AlphaGo之前,馬斯克就已經(jīng)是DeepMind的投資人了,此外,他也自己創(chuàng)辦過OpenAI組織。但是馬斯克本人在很多場合都發(fā)表過對人工智能發(fā)展過快的擔憂。
因為這一點,他與Google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關系也產(chǎn)生過裂痕,在馬斯克看來,Google很可能創(chuàng)造出人們意想不到的“邪惡之物”,最終使得AI失控。
AI不斷進步,與之對應,人腦也應該不斷升級。對此,馬斯克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加強人腦來對抗未來的AI。馬斯克曾表示,AI終將在智力上超越人類,人類唯一擊敗AI的方法就是擁有相同智力水平的腦機接口。
在初期,Neuralink的技術可以用于醫(yī)療領域,包括幫助癱瘓病人借助外界恢復行動力,解決某些大腦相關的疾病,如癲癇、帕金森等等,還可以模擬催產(chǎn)素、血清素等化學物質的釋放,從根本上解決抑郁、失眠和焦慮等疑難雜癥。
等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開發(fā)出全腦接口,就可以通過它接入其它設備,用大腦直接控制機器(譬如說用意念開特斯拉),或是讓意念取代語言、直接通過大腦信號進行溝通,又或者借助外部的計算機提升大腦的運算能力或記憶,與AI進行抗衡。
到了最后,還可以實現(xiàn)終極的賽博朋克幻想——數(shù)字永生。通過腦機直接將大腦中人的記憶和意識徹底電子化,上傳到數(shù)字空間,永久保留在網(wǎng)絡中。
在今年上半年的一部新美劇《UPLOAD》中,一位年輕的電腦程序員,在一次自動駕駛汽車事故中受傷,臨死前他同意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一個名為Lake View的虛擬世界,之后便開始一段云端人生,這個虛擬世界的思想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lián)系。這就是數(shù)字永生的演繹。
當然,大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也是生命體中最復雜的物體之一。大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jīng)元,每個神經(jīng)元與10萬個類似的神經(jīng)元相連,而且每個神經(jīng)元的放電模式不同,編碼模式不同,信息處理方式也不一樣。真正要實現(xiàn)全腦接口,這個世紀甚至下個世紀能不能完成都是一個疑問。
對此,Neuralink公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弗利普·薩布斯(Flip Sabes)則認為,要實現(xiàn)工程學上的問題,我們無需理解大腦,只要能夠讓神經(jīng)元和計算之間進行交流就可以了,其他的問題機器學習會幫我們解決。
馬斯克則表示,25年內Neuralink將有望開發(fā)出全腦接口(Whole Brain Interface),即讓人類大腦的神經(jīng)元和機器連接在一起,并讓計算機技術成為人類腦力活動的擴展。
從技術難度來看,我們距離全腦接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是這也不妨Neuralink朝這條路上不斷探索。而這,也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在別人不看好的領域投注了。
除了想要進入數(shù)字世界,馬斯克還想逃離地球。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的SpaceX龍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fā)射平臺升空,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
這意味著自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再一次擁有載人航天飛行器(過去九年,美國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只能購買俄羅斯聯(lián)盟號飛船的“船票”)。
而尤為特別的是,完成此次載人發(fā)射任務的,就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一手創(chuàng)辦的私營航天公司SpaceX,經(jīng)此一役,SpaceX也成為全球首家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私營企業(yè)。
SpaceX全稱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桑,于2002年由馬斯克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之初,SpaceX的目的就是降低太空運輸?shù)某杀荆⒆罱K進行火星殖民。
2001年,馬斯克腦海里誕生了『火星綠洲(Mars Oasis)』的想法,計劃向火星發(fā)射一個小型實驗溫室并依靠火星土壤種植植物,“這個溫室將成為生命曾到達的最遠處”,目的是為人類登陸做準備。
2002年初,雷厲風行的馬斯克說做就做。他跑去莫斯科,想要找俄羅斯的Kosmotras國際宇航公司購買3顆洲際彈道導彈用來進行實驗,但是最終因價格過于高昂而空手而歸。在回程的路上,馬斯克就想,QTMD,我們自己造火箭(大霧)。于是,馬斯克找到了當時的火箭工程師Tom Mueller(現(xiàn)任SpaceX推進部門首席技術官),SpaceX誕生了。
成立以來,SpaceX一直在不斷研發(fā)新技術,取得了許多國有航天機構都未曾達成的成就——2008年,其設計、制造并發(fā)射了世界首個由私人投資的軌道級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2010年,首次成功將貨運龍飛船送入低地球軌道并回收;2012年開始使用貨運龍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這也是歷史上第一艘商業(yè)運營的貨運飛船;2015年12月,獵鷹9號一級助推器成功著陸回收,并在次年成功在海上著船回收。
2017年3月,SpaceX第一次重復使用獵鷹9號運載火箭助推器,并再次成功著陸回收,使獵鷹9號成為第一枚可以多次重復使用的液體燃料火箭;2020年5月,SpaceX成為歷史上第一家實現(xiàn)載人航天的商業(yè)公司。如今,SpaceX已具備制造、發(fā)射、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的能力,并且能夠發(fā)射載人飛船以及衛(wèi)星系統(tǒng)進入各種軌道,可算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私營航天企業(yè)。
早年,開始造火箭的時候,馬斯克就“吹牛”要把特斯拉的跑車送去太空。于是在2018年2月,人類現(xiàn)役運力最強火箭——SpaceX的“重型獵鷹”在弗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首飛成功,那次發(fā)射帶上了一輛櫻桃紅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車上播放著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馬斯克還在車輛的電路板上留了一行小字『Made on Earth by Human』(產(chǎn)于地球,人類制造)。瞧,吹的牛又實現(xiàn)了。
在馬斯克眼中,人類如果局限于一個星球,長期生存必將受到威脅。他認為,如此一來,人類早晚有一天會因一場災難而毀滅,例如小行星撞擊地球、超級火山噴發(fā)、核戰(zhàn)爭或瘟疫大流行。于是就萌發(fā)了移民火星的念頭。
然而,以我們人類短暫而又脆弱的生命,很難去到更有趣的地方。這就將馬斯克的SpaceX和Neuralink結合起來了,將人類的大腦/思想/人格上傳至數(shù)字世界,以永生的姿態(tài)前往宇宙的任何地方。這是馬斯克的浪漫,也是人類的浪漫。
既然有了SpaceX的技術支持,那肯定還得干點什么。
2015年,基于SpaceX的進展,馬斯克又突發(fā)奇想,在西雅圖宣布推出一項太空高速互聯(lián)網(wǎng)計劃——Starlink星鏈計劃,旨在憑借遠遠超過傳統(tǒng)衛(wèi)星互聯(lián)網(wǎng)的性能,為全球實現(xiàn)超高速的網(wǎng)絡通訊。
星鏈計劃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三個軌道上部署接近12000顆衛(wèi)星:首先在550公里軌道部署約1600顆衛(wèi)星,然后在1150公里軌道部署約2800顆Ku波段和Ka波段衛(wèi)星,最后是在340公里軌道部署約7500顆V波段衛(wèi)星。按照馬斯克的設想,這些星鏈衛(wèi)星將替代光纖,為全球提供高速、穩(wěn)定又便宜的網(wǎng)絡連接。上網(wǎng)速度將得到大幅提升,達到1Gbps,是目前平均網(wǎng)速的180倍。
又是說干就干,2018年2月,SpaceX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fā)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兩顆小型實驗通信衛(wèi)星送入軌道,星鏈計劃由此開啟。2019年10月,馬斯克成功通過星鏈發(fā)送推特,并表示星鏈已能提供天基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
之后SpaceX幾乎保持不間斷的衛(wèi)星發(fā)射。就在這個月初,SpaceX成功發(fā)射了第12批星鏈互聯(lián)網(wǎng)衛(wèi)星,此次發(fā)射使得星鏈入軌衛(wèi)星總數(shù)達到713顆。按照計劃,Starlink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提供服務,到2021年將其服務范圍擴大到接近全球。
目前,星鏈技術的目的是為全球的網(wǎng)聯(lián)通訊提速,但是未來的目標或將用于行星間的通訊,譬如說從火星到地球之間的信息傳輸。
面對這些瘋狂的想法,很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甚至不會相信有人會以此為契機創(chuàng)業(yè)。但是馬斯克做到了。他本身就是一名極客出身,曾短暫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后休學創(chuàng)業(yè)),SpaceX的同事表示,馬斯克學習能力高深莫測,僅僅花了2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火箭的設計原理。
馬斯克自己也曾說“我知道我的火箭的每一個細節(jié),以及所有過去。我可以告訴你告訴表面材料的熱處理過程,哪里發(fā)生了變化,我們?yōu)槭裁催x擇這種材料,甚至是鍛造技術。”
因為懂技術、相信技術。從非主流電動車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特斯拉用了16年;從異想天開到改寫商業(yè)載人航天史,Space X用了18年。
然而,你以為馬斯克的瘋狂就到這里了嗎?不,有時候瘋狂和玩笑就在一念之間。
2016年12月,某天馬斯克堵在路上,發(fā)推文吐槽:“堵車快把我逼瘋了,我要開始挖隧道。”不到1小時,這個項目就被正式命名為The Boring Company(Boring有無聊和挖洞的雙關意思)。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又是馬斯克開的一個玩笑,2小時之后,他再發(fā)推文:“我們真的要開始挖隧道了。”
2個月后,Space X總部的停車場內,一個至少深15英尺、寬50英尺的“大井”已經(jīng)開挖。現(xiàn)場的大型設備上印著The Boring Company的Logo,人們終于意識到,馬斯克的“無聊隧道公司”真的開始運營了。
馬斯克的想法是,目前的地面交通都是2D形式的,當前道路的容量遠遠跟不上私家車數(shù)量的增長,這是造成地面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通過3D的形式進行拓展,而這個拓展有兩個方向:地上和地下。
地上的方案有兩種:立交橋和飛行汽車。立交橋已經(jīng)有了,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而飛行汽車,馬斯克認為不可行。于是,就有了The Boring Company的地下隧道。
2018年11月,The Boring Company第一條示范隧道在洛杉磯亮相。這條隧道直徑僅有12英尺,能容一輛小汽車通過,汽車安裝導輪后就可以高速前進。理論時速可達150英里/小時(相當于241公里/小時),這是什么概念?國內地鐵時速不過80~100公里/小時。
這條隧道最驚人的地方,是它的成本控制——在美國修建一條普通隧道通常所需時間3~6個月/英里,成本約10億美元/英里,而The Boring Company這條隧道僅僅花了1000萬美元(不含TBM購買成本),比原成本降低了99%!
到今年5月,The Boring Company又完成了在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地下隧道的階段工作。該項目計劃在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地下建造名為“LVCC Loop”的高速隧道,一旦完成,該項目將成為The Boring Company運營的第一個商業(yè)運輸項目。
按計劃,LVCC Loop項目將于明年CES展會開幕前竣工,并對外開放(明年1月)。該隧道每小時可運送4000多人,可將至少15分鐘的步行時間縮短為不到2分鐘。在拉斯維加斯隧道階段性完工之后,The Boring Company又接到了當?shù)貎杉掖笮唾€場Wynn Las Vegas與Genting的新訂單。
在挖地道的同時,馬斯克也沒閑著。他先是在自己推特上公布了印著The Boring Company公司名稱的首款周邊——“世界上最無聊的帽子”:
不久之后,他又推出了另一個跟挖隧道風馬牛不相及的產(chǎn)品:火焰噴射器:
望著挖隧道鑿出來的廢土,馬斯克又冒出來個新點子:用這些廢土造磚頭。他聲稱利用這些磚頭,兩個人可以僅用一天時間就能輕松壘起一整面外墻,同時還在積極謀劃著把它做成樂高模組似的拼裝套件:
然而,The Boring Company最厲害的的運用,可能是要與另一項黑科技——Hyperloop融合在一起。
Hyperloop,中文名“超級回路真空管道列車”,或者可以簡稱“超級高鐵”,它是一種高速運輸系統(tǒng)概念,由馬斯克及其所屬SpaceX公司于2012年提出。
其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一種稱之為“Pod”的膠囊運輸載體,在管道“Tube”中無空氣阻力和摩擦力的情況下高速行駛。設計文件最初是發(fā)布在Tesla和SpaceX內部論壇中,最終在2013年8月向大眾公開。
Hyperloop的初衷,是因為馬斯克不滿美國的高速鐵路。Hyperloop系統(tǒng)采用全新的動力結構,運輸艙運行于減壓、近真空的管路中,以電磁懸浮原理軌道中行駛,運輸艙則使用線性感應馬達和空氣壓縮機推進,理論上,運輸艙可以在真空隧道中達到超過1126公里/小時的速度,不僅能與客機速度媲美,而且不會像飛機一樣產(chǎn)生高碳排放量。
在馬斯克的設想中,這套亞音速浮空列車,可以由西爾馬(洛杉磯北部的一個區(qū))起,連接到海沃德(舊金山以東),綿延約350英里(560公里),乘客理論上能在30分鐘內跨越約350英里(560公里)的距離。
在過去幾年中,Hyperloop已經(jīng)獲得了全球的關注和投資,獲得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支持,如Virgin-Hyperloop One,HTT和Transpod,該技術已經(jīng)開發(fā)并逐漸形成商業(yè)化,幾家公司和機構都在競逐建成全球第一個可完全運作的超級高鐵。
大膽想象一下,如果在The Boring Company的隧道中直接鋪設Hyperloop,是不是配合得天衣無縫?一時興起而創(chuàng)立的無聊公司,似乎又要開始改變世界了。
除了上天和入地,馬斯克對地球能源的發(fā)展也十分關心。
最初,特斯拉誕生就是改變對石油能源的依賴,但馬斯克的能源宏圖不止于此,因為還有SolarCity。
SolarCity是全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fā)電公司,專攻家用及商業(yè)光伏發(fā)電項目,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馬特奧。該公司是美國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供應商龍頭,提供系統(tǒng)設計、安裝以及融資、施工監(jiān)督等全面的太陽能服務,以低于電力公司的價格向客戶供電。現(xiàn)時,公司員工人數(shù)超過14,000人。
該公司由馬斯克的兩個表兄弟林登·里夫(Lyndon Rive)和彼得·里夫(Peter Rive)創(chuàng)立,馬斯克初期投入1000萬美元,是最大的股東和董事會主席。
自2006年成立以來,SolarCity發(fā)展迅速,于2012年1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SCTY);至2016年,SolarCity已經(jīng)擁有超過33萬客戶,遍布全美27個州份。除了太陽能業(yè)務外,SolarCity亦跟特斯拉有合作,提供家用能源儲備產(chǎn)品Powerwall,配合太陽能板使用;此外,還發(fā)布了針對商用和公共事業(yè)的儲能產(chǎn)品PowerPack和進階版Megapack。
2016年11月,特斯拉汽車以26億美元收購SolarCity,成為太陽能能源史上最大的一筆交易,SolarCity亦正式成為特斯拉汽車旗下的公司。
和馬斯克的其它公司一樣,SolarCity的目標也是要改變世界。Solarcity的太陽能系統(tǒng)不僅可以向家庭供電,還可以將多余的電通過Powerwall儲存起來,再通過充電樁驅動電動汽車。這樣一來,特斯拉聯(lián)合SolarCity,就能化身為一家清潔能源供應公司,形成一套“太陽能發(fā)電-Powerwall儲電-特斯拉用電”的可持續(xù)能源生態(tài)閉環(huán)。
表面上看,馬斯克是一個積極主動、思想激進、追求極致的人,但是潛意識中,馬斯克對人類未來的預測并不樂觀,甚至有點厭世的情緒。
出于對AI智慧的警惕,Neuralink要為人類升級大腦;因為對地球能源的居安思危,馬斯克推動SolarCity的布局;基于對地球未來將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判斷,Space X誕生并為人類提供星際遠航的可能;當人類殖民外星后,特斯拉現(xiàn)有的智能駕駛可以為人類出行提供技術支持;即便是Hyperloop,其實也是為地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情況下移居地下做準備。
如果用兩個字形容他,那只能說是奇人。
馬斯克創(chuàng)立的公司都有一個科幻式的、非常宏大的終極目標,力圖解決人類社會延續(xù)發(fā)展的某個重大問題(人工智能、星際探索、能源與交通);同時又有一個可以著手的近期目標,能夠解決眼前問題,進行商業(yè)運作,為終極目標做技術上和資金上的準備。
譬如,SpaceX的長遠目標是實現(xiàn)人類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而近期目標則是開發(fā)可回收火箭技術,重復使用火箭,從事航天商業(yè)活動;又譬如,SolarCity和特斯拉,它們的長遠目標是改變世界的能源結構,而近期目標,則是推出智能純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發(fā)電面板和儲能裝置。
因為懂技術,同時也熱愛技術,所以馬斯克能夠將他的幻想一一付諸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所有反常規(guī)的舉動都在他“厭世情懷”和“造福人類”的邏輯內核之下,硅谷鋼鐵俠正在通過其非凡的勇氣引領他的同類開啟第四次技術革命的序幕。
曾經(jīng)擔任特斯拉銷售副總裁的喬治·布蘭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也曾經(jīng)在喬布斯身邊工作,他認為,喬布斯和馬斯克很相似:“他們倆就像從不同的時空穿越到現(xiàn)在,試圖把我們帶到他們知道我們可以去的地方。”
(圖/文/攝:皆電 唐科)